点击收藏本站
北京文化守护人|闫万军 古村传灯
09-20 来源: 】 浏览:次 评论:0

7月26日,九渡河镇红庙村党支部书记闫万军在灯笼制作车间。

红庙村对灯笼骨架进行了改良。

闫万军在灯笼制作车间检查刚制作完成的灯笼。

闫万军在制作灯笼。摄影/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
闫万军,师从北京老艺人“灯笼张”张明亮,学习宫灯制作。师父教育他,做灯笼和做人一样,都得要多为别人考虑,要舍得用料。闫万军设计改良的灯笼,更加耐用,还申请了灯笼骨架专利。在闫万军的带动下,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的红庙村,如今几乎家家户户做灯笼,每年从这里走出去几万个灯笼,被誉为“京郊灯笼第一村”。红庙村灯笼制作技艺,2010年入选怀柔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闫万军今年56岁,回忆起对灯笼的最初印象,他依然会用“羡慕”二字。
三十多年前,复员的闫万军,从北京丰台回到家乡怀柔。当时怀柔县县城新开了几家饭店,门前挂上了两串红灯笼,有足球那么大,红彤彤的,看着打心眼儿里就觉得喜庆。这串灯笼让闫万军羡慕不已,觉得能挂上灯笼的,才是喜庆富贵之家。
没多久,梦想照进了现实。当选为怀柔九渡河镇红庙村党支部书记之后,闫万军为村里寻找产业,几经调研走访后,把制作灯笼的产业引进了家乡。由此,他也多了个身份,村里的灯笼带头人。
2010年,红庙村灯笼制作技艺便已入选怀柔区非遗。在闫万军看来,做非遗,是个技术活,更是个良心活,民间非遗作品,需要好看又耐用。他更希望非遗能成为村里的产业,成为传承给后人的财富。
师从“灯笼张”,保留老技艺
如今,红庙村灯笼坊已是两层小楼,推门进去,内部别有洞天。宫灯、走马灯、无骨花灯,还有龙形灯、如意形状灯甚至还有簸箕灯……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灯,组成奇幻璀璨的彩灯世界。闫万军骄傲地告诉记者,“这世间万物的模样,都能做成灯笼。您想要什么样,我们就能做成什么样。”
“您看到的,想到的,都可以做成灯笼。”这句话是师父张明亮生前常说的话。张明亮做了70多年灯笼,因为精通各类灯笼制法,被业界称为“灯笼张”。张明亮告诉闫万军,老北京关于灯笼的规矩多,什么节气挂什么灯,都有讲究,比如正月十五闹花灯,五月端午挂红灯,六月无风放天灯,七月十五莲花灯,八月十五玉兔灯,九九重阳要点孔明灯。
张明亮生于上世纪30年代,小时候家住朝阳门城墙根儿,院里住着一位曾在清朝皇宫内务府当差的董老爷子,一到年节就卖灯笼。张明亮的母亲,想让自己儿子学门手艺,就让六七岁的张明亮跟着老爷子学做灯笼。张明亮也喜欢这一行,坚持了一辈子。
“师父常说,灯笼是个让人瞧着喜庆的物件儿,得用心做,不能风一刮就破了。”闫万军是在2007年一场活动中认识的张明亮,随后被张明亮收为弟子。
闫万军回忆,当时师父送给他几个宫灯样板,让他照着去学。闫万军学会后,再毫无保留地教给村里的乡亲。久而久之,红庙村不仅能生产常见的红灯笼,还能制作出更加精致的宫灯了。为了方便师父传授更多灯笼制作技艺,闫万军在村里专门收拾了一间房,供师父住。秋冬季节,是灯笼产业的旺季,闫万军天不亮就起床,先去师父屋里问好,还会用手摸摸被褥热不热。
“老一辈儿手艺人,比较重视传统文化,特别看重人情冷暖。用师父的话说,做灯笼和做人一样,都得要多为别人考虑。”闫万军说,师父的“老理儿”就是做灯笼要讲究,要舍得用料、做功扎实、结实耐用,得让顾客把灯笼买回家后,颠扑不破,好几年都用不坏。
有一年,内蒙古包头刮起大风,许多灯笼被风扯破了,或者摔在地上瘪了。一位顾客告诉闫万军,唯独从红庙村买的灯笼却只是破了点皮,骨架完好无损,被风摔在地上仍然圆墩墩的。闫万军听后特别高兴。他说:“灯笼就得既好看又耐用。所以说,非遗传承,不仅是个技术活,还是个良心活。”
新发明获专利,开非遗课增收
潘春红今年63岁,是最早和闫万军一起做灯笼的村民。平时,灯笼坊只有她带着三四个妇女做灯笼。仅在年关前后,灯笼市场进入旺季,灯笼坊才会临时招募几十个村民赶工。
制作灯笼的流程看似简单,但需要耐得住性子,往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。屋里除了手上干活发出的声音外,几乎没有任何声响。“有年轻人问,咋不放点音乐听?我说那可不成,人一分心,灯笼就做不好了。”潘春红说。
中午时分,阳光铺满小院。潘春红将刚贴上金条纸的灯笼从屋里搬到屋外晾晒。在日光照射下,红灯笼熠熠生辉。她干活很细,把灯笼排成行,离着墙根儿几十厘米。她说,排成行是为了方便数数,离墙远些是怕掉灰,别弄脏了灯笼套。
“做灯笼是个细活儿,一点都马虎不得。”闫万军一直牢记师父的教诲,这份细心劲儿,也一直延续在红庙村的灯笼制作中。
在2010年,红庙村灯笼制作技艺入选怀柔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红庙村的灯笼制作,大体上延续了传统的工艺:先将布料裁成类似椭圆形的布片,再对布片进行印花或绣花、烫金等工艺。
和传统灯笼不同的是,闫万军对灯笼骨架进行了创新:用铁盘、钢管、冷拔丝做支撑,使灯笼更加坚固,抗风能力大大增强。灯面掉色破损以后,还能拆下来翻新,骨架可以反复使用。为此,闫万军还申请了灯笼骨架专利。
“我们这样创新后,灯笼很结实。就算是遇到大风,外面布都破了,架子也不会坏,依然可以重新糊上灯笼布继续使用。”闫万军说着,将上半身重量压在一只灯笼上,灯笼骨架丝毫未变。
“我从来不担心灯笼非遗会失传,因为好玩的东西,总是能留下的。”在闫万军的灯笼坊,有各种各样设计风格的灯笼,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,有直径两米、一人多高的大灯笼,也有用来装饰书房的六角灯笼,还有适合放在案头上的袖珍昆虫造型灯笼。
2021年后,红庙村在灯笼非遗基础上,还引进了毛猴、风车、太平燕、面塑、葫芦镶嵌等非遗手工艺项目,除了向外销售非遗手工品外,还开设了非遗研学课程。每年有几千人来村里学非遗手工品制作,给村集体带来了数十万元收入。
闫万军和几位村民担任起课程讲师,除向学员分享非遗技艺外,还会向他们讲述“京郊灯笼第一村”的故事。 


Tags: 责任编辑:
】【打印繁体】 【关闭】 【返回顶部
上一篇: 史河街道观山村开展“我们的节日 下一篇:很抱歉没有了

相关栏目

最新文章

  • 北京文化守护人|闫万军 古村传灯
  • 史河街道观山村开展“我们的节日·
  • 滨河社区:做古风灯笼 学传统文化
  • 陵水:“税务蓝”浇灌“灯笼黄”
  • 暑期青少年科普|“非遗灯彩”科普
  • 热门文章

  • “3.15”LED上市公司造假/娱乐城内
  • LED行业跑路门:长冠宏灯饰“老板跑
  • 我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實施“領跑者
  • 2014高工LED年会 光宇照明:灯具多
  • 炉石传说最新蓝贴:照明弹加基森灵
  • 相关文章